追逐电子烟赛道的投资者们,未来何去何从?
电子烟似乎成了一片盈利的蓝海,但事实上,许多人投入其中却未能收回成本,这其中的真相究竟怎样?咱们一起来探究一番。
华强北批发商的唏嘘
深圳华强北有一位月收入高达200万元的批发商,他见证了1500个电子烟品牌相继倒闭,不禁感叹“涌入的人越多,失败者也就越多”。这一现象揭示了电子烟行业表面看似兴盛,实则危机四伏。在现实中,行业竞争激烈,新品牌要想生存下来极为困难,许多人盲目跟风,最终只能无奈退出。
创业者的觉醒
2019年,一位创业者损失了超过300万元。幸运的是,他后来想明白了,觉得电子烟仅仅是一项普通的商业活动。许多创业者最初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愿望投身其中,却未能注意到这项生意的潜在风险。在遭遇挫折之后,他们才意识到不能被所谓的市场热潮所迷惑,理性分析才是正确的道路。
线上禁售的冲击
2019年11月线上禁售之后,国内电子烟的销量至少减少了三成。线上渠道原本是电子烟销售的关键渠道,禁售之后,众多品牌和经销商遭受了严重打击。特别是那些依赖线上营销和销售的小型品牌,失去了这个渠道,运营变得困难,最终只能无奈地退出市场。
从业者的热情
在深圳的五天里,我拜访了众多创始人、行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经销商。每天晚上,我们都会一直谈到深夜一点多,他们的表达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对这个行业充满了热情,并且渴望通过交流分享来获得更多的机遇。这一现象也从侧面揭示了他们对行业未来的期待和积极探索。
代工厂的实力考验
李伟创办的企业是维刻的重要代工厂,其位于东莞的4家工厂每月能生产1200万颗烟弹。他明白电子烟行业竞争激烈,模具制作需要15至20天,而之后的较量则是工厂实力的较量。大品牌对代工厂的产量和质量有较高要求,小规模代工厂往往难以达标,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行业现状与未来
维刻引发了复制的热潮,2020年大约有1500家通配店出现,但存活下来的却不到四、五家。自2018年北京达到顶峰后,线下集合店的数量就再也没有增加。另外,美国有PMTA的规定,如果产品在2007年之前并未进入美国市场,那么必须申请并通过审核后才能销售。这对希望进入美国市场的国内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各位读者,您觉得电子烟领域是否还能孕育出新的领军品牌?若您赞同本文的观点,不妨点个赞,也欢迎您将其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