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禁售电子烟,水果味电子烟却轻易被未成年人购买
法律明文规定禁止向未成年轻易出售香烟和电子烟,然而,为何香甜口味的电子烟却依然能轻松流入未成年人手中?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果味电子烟隐秘销售
近期,许多家长都反映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一些不法商家通过秘密途径将水果味的电子烟销售给了未成年人。在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区,记者了解到,不少中学生都表示,他们的同学中吸食这种果味电子烟的人并不少见。在记者进行采访时,发现一家电子烟店铺的售货员为了逃避监管,竟然要求顾客添加微信进行私下交易,并且在交易完成后,还通过闪送的方式发货。
这些销售人员的举动严重违背了规定,他们秘密地销售电子烟,使得未成年人轻易就能得到这些产品。这种秘密的贩卖方式,就如同地下管道一般,不断地将带有果味的电子烟输送至未成年人手中,对他们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无产品泛滥成灾
记者观察到,绝大多数果味电子烟的包装上并未标注任何中文信息,其中一些甚至涉嫌伪造品牌或非法走私。这类产品缺乏质量保证,却仍在市场上广泛销售。由于缺乏中文标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成分和正确使用方法一无所知,其安全性令人担忧。
市场上充斥着无果味的三无电子烟,这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伤害,还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这些电子烟如同埋伏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引爆,带来危险。
商家获利面临重罚
利用各式水果香味的电子烟诱导年轻人购买,导致7名销售人员承受了严重的法律后果。这6名被告尽管清楚烟草专卖局已将电子烟纳入监管范围,但为了追求利润,仍旧通过网络进行销售,赚取了1.5万至6万元不等的收益。高额的利润让他们不顾风险,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这种行为只顾利益,无视法律和未成年人的健康,确实让人非常气愤。商家不能被利益所迷惑,双眼应保持清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相关法规相继出台
为了确保未成年人的权益,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2018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指出,电子烟不得销售给未成年人;同年10月,这一规定得到了重申;而在2021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更是对禁止销售的具体细节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正逐步得到完善,为未成年人的安全搭建了一道防护墙。然而,部分商家却对法规置若罔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监管和执行力度。
销售行为触犯刑法
国家通过立法手段明令禁止销售那些带有调味的电子烟以及那些可以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市面上流通的这类产品大多没有合法的生产、销售许可和检验合格证,销售它们可能会触犯刑法规定。这类电子烟的销售不仅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还严重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商家们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切勿冒险违法。
法律的尊严不容触犯,大家切莫购买这类商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守护市场秩序与青少年身心健康。
保护未成年任重道远
尽管有相关法规的约束,然而果味电子烟依旧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构成威胁。在销售过程中,企业必须依照法律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得进行任何诱导性的宣传,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此外,还需严格禁止向未成年人投放烟草广告。
维护未成年群体远离电子烟的危害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义务。我们应当主动参与,一旦察觉到违法销售的情况,就要立刻进行举报。针对这一状况,你认为是哪些领域需要我们加强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