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电子烟管理办法5月1日起施行
你是否留意到电子烟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的风险?目前,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打击向青少年销售电子烟的行为。然而,尽管如此,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政策明确禁止
《电子烟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并要求商家在显眼位置张贴警示标识。《电子烟》的国家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亦规定,雾化器设计不得诱导未成年人,且产品在烟草口味之外,不得加入其他风味。尽管在之前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产品不应具备吸引人的风味特征,然而,它并未对哪些风味特征算作吸引人提供明确的说明。
专家提出建议
江瀚,身为盘古智库的高级研究员,提出了一个建议:应该从销售渠道入手,着手处理电子烟向未成年人销售的问题。目前,电子烟的销售渠道相当混乱,微商以及一些电商平台的管理并不规范。如果能够对销售渠道实施严格的监管,就能显著减少未成年人接触和使用电子烟的机会。他特别强调,问题的症结在于销售环节的管理存在缺陷。
北京门店情况
近期,证券日报的记者走访了位于首都的电子烟实体店。在这些店铺里,销售过程遵循了较为严格的规范,比如通过扫描二维码来核实顾客的真实身份;而对于那些未满法定消费年龄的消费者,他们是不允许购买相关产品的。然而,有些销售人员宣称成年人可以代购烟草产品,然后转送给未成年人。这种做法明显违反了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产品的规定,给监管工作带来了不少难题。
电商渠道乱象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未能发现电子烟产品,经过询问,工作人员提出让记者通过微信进行挑选。记者添加了一位品牌销售人员的微信,对方并未对记者的年龄进行核实,而是着重指出电子烟不能在电商平台购买,交易必须通过转账进行。记者假装成未成年来测试,对方立刻拒绝了销售。这一情况反映出,电商平台在身份验证方面存在缺陷,并且交易流程不够规范。
企业执行难题
某电子烟品牌的员工表示,他们店铺在实施“一单一码”政策上表现优异。不过,一些企业反映,虽然直营店执行情况尚可,但那些未经官方授权的违规微商和集散商的销售途径却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微商渠道的验证机制不够完善,且易滋生盗版产品,这对消费者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上头电子烟”中就有不少是通过微商渠道流入市场的。企业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举报,另一方面主动与警方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市场销售影响
大和证券在报告里提到,我国电子烟市场在今年上半年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对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行为的整治措施。目前来看,大概有一半的烟草销售点并未按照规定设置“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的标识或口号,这一情况显示出监管的覆盖面还有待加强。
尊敬的读者诸君,您觉得相关部门应当如何强化对电子烟销售途径的管控,以确保青少年不会轻易接触到电子烟?敬请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