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果味电子烟盯上未成年人,多平台处置涉烟信息6680条
央视曝光的果味电子烟事件受到了众多人的关注,它不仅关联到未成年人使用的问题,还揭示了许多可能的安全隐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对此,我们将会进行详细的调查。
节目曝光事件
3月23日,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了名为《潜伏的“果味”电子烟》的专题节目,揭露了果味电子烟对未成年人的营销策略。这种电子烟外观可爱,口味多样,很容易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让他们在不经意间接触并尝试。但未成年人吸烟会对他们的身体成长带来严重伤害。
部门采取行动
深圳烟草专卖局近期活动活跃,不但对实体电子烟销售场所进行了详尽的检查,而且对网络销售的线索进行了深入研究。据央视3月30日晚上新闻播报,他们已经对多个网络平台上的烟草信息进行了处理,总共撤下了6680条信息。抖音、拼多多等广受欢迎的社交购物平台引起了特别的关注,我们计划持续关注它们在改进方面的动态,并将发现的疑似商户信息及时转交给相关部门进行核实。
烟弹检测结果
为了探究果味烟弹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记者将线上线下所购烟弹全部送到了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严格遵循了电子烟的国家标准。结果显示,所有送检样品均未达标。这表明,市面上销售的果味电子烟烟弹普遍存在违规问题,消费者使用此类烟弹可能遭遇健康风险。
凉味剂超量危害
检测报告显示,雾化产品中存在过量添加的凉味成分WS-23。来自上海新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斌表示,这种凉味成分在市场上较为常见,主要用来改善产品的口感。但不幸的是,在本次检测中,我们发现5个样品的WS-23添加量均超过了规定的标准,超出幅度达到了1.8至5.8倍。过多使用这种清凉剂会导致人体对尼古丁感觉减弱,可能会让消费者误以为可以增加吸烟量,同时也有可能吸引青少年,对他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并带来潜在的健康隐患。
变异产品监管
记者发现,众多电商平台及短视频平台上均有销售形似电子烟、不含尼古丁的电子口腔喷雾。深圳市烟草专卖局副处长汪震宇强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这类电子烟变种亦在监管范围内。特别是那些成分不明确、未经检测的草药电子烟,它们可能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误导消费者,甚至可能诱导未成年人,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
综合影响与反思
这次果味电子烟事件,关联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以及产品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吸食电子烟可能带来的伤害非常严重。监管部门已经采取了措施,进行了产品检测,并对那些变异产品进行了清晰的定义,这些举措都反映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尽管如此,市场上类似的问题依然很多,这也说明监管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才能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您的见解,同时,也别忘了点赞并把这个文章转发给更多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