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越吸越上头电子烟竟是新型毒品,武冈多部门在行动
“上头电子烟”以其“独特风味”和容易让人越抽越上瘾的特性,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甚至伪装成“奶茶杯”“文具”等常见物品,诱导未成年人。为此,武冈市烟草专卖局与多个部门携手,大力开展拒绝其危害的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伪装诱惑
“上头电子烟”常以“奶茶杯”或文具等常见物品的形式出现,不法分子借此手段误导消费者,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在武冈市思源实验学校举办的一次活动中,讲桌上陈列着许多这类伪装的电子烟。学生们和家长都对这种看似普通的“上头电子烟”产生了好奇,纷纷想要探究它们可能隐藏的安全隐患。
学校宣传
武冈烟草联合学校在思源实验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教育区域,举办了名为“上头讲座”的活动。宣讲员梁祎妮在教室内,手持伪装成文具的烟具,现场进行了拆装演示。此次活动吸引了百余名学生及家长参与,不仅让学生们对“上头电子烟”有了直接的认知,也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从而拓宽了宣传的覆盖面,共同推动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家庭助力
未成年者需拒绝“上头电子烟”,这一行动中,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需与孩子保持紧密沟通,及早向他们阐明“上头电子烟”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以此提升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家庭、学校以及烟草监管部门需携手合作,合力构建一道全面的防护屏障,确保“上头”的诱惑无法避开监管的视线。
认知盲区
现在,大家对“上头电子烟”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首先,他们不清楚这种电子烟为何让人容易上瘾,对其成分也所知甚少;其次,对于这种国家已将其列为管制的新型毒品,他们对其名称和种类了解不多,对依托咪酯等成分也不甚了解。这种不了解的状况使得许多人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受到新型毒品的危害。
监管融合
武冈烟草推动了电子烟监管与新型毒品相关法律知识的紧密结合。宣讲人员走进零售店,通过亲切的对话形式进行面对面教育,指导商家合法经营。此外,他们在广场、校园周边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立了流动宣传站,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触及了超过6000名受众,显著增强了公众对“上头电子烟”和新型毒品的了解。
线上打击
线上吸引顾客,线下完成交易,正是“上头电子烟”问题日益严重的一个关键原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易,并且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运输和结算。面对这一热点问题,武冈烟草管理部门精心制作了一部具有警示作用的短剧《电子烟之网络狂飙》。该剧采用了新颖的表演技巧,生动地重现了现实场景,详尽地揭示了电子烟网店经营者堕落的历程。与此同时,它生动地展示了电子烟的种种危害,并向全社会广泛传达了警示信息。
武冈市的举措成功阻止了“上头电子烟”的扩散。然而,公众对“上头电子烟”的警觉性还需加强。不妨深入思考,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切实的行动,以提升周围人对“上头电子烟”危害性的认识。希望各位能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上头电子烟”可能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