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青少年电子烟屡禁不止,守护无烟青春亟待破局
青少年群体中,电子烟的过度使用现象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这不仅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也对我国的监管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青少年轻易地被电子烟的诱惑所吸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深入分析。
现状乱象丛生
2017年,呼和浩特市的家长们惊觉,小学附近的文具店竟然在卖“糖棒棒”这种电子烟。尽管如此,到了2021年,一些商家依然无视相关规定,继续向未成年人推销这类产品。我国颁布了《电子烟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禁止销售果味烟弹,并且加强了网络监管措施。尽管有这样的规定存在,然而一些商家却采取诸如“抽屉交易”、“盲盒混装”、“暗语引流”等非法手段,擅自销售电子烟。结果,校园周边的超市和小店变成了重灾区。记者在暗中进行了调查,发现部分店铺的货架上摆放着果味电子烟,而另一些店铺则需要使用特定的“暗号”才能从抽屉中取出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从39元到298元不等。
学生成“受害者”
呼和浩特一所中学的学生小张与同学们在校园门口的商店发现,收银台下的抽屉里意外地存放着果味电子烟。初三学生小刘出于好奇心,试吸了西瓜味的烟弹,很快便对它产生了依赖。他的书包里能装下十几支各式口味的电子烟。不少学生向父母坦白,身边许多朋友都在吸这种电子烟,其味道类似糖果,让人难以察觉到其潜在的危害。赛罕区的蒋女士的儿子在文具店买到了一款电子烟,这款烟的外观伪装成了水果糖,而且上面没有中文标签。
线上暗箱操作
记者在视频平台上留意到,诸如草莓、西瓜等表情符号竟成了销售中的隐秘标识。一旦添加微信,卖家便会向买家展示各式品牌和口味的烟弹清单。然而,在整个交易环节中,卖家并未对买家的年龄进行确认。因此,网络销售渠道成了商家向青少年暗中推广电子烟的新手段,这无疑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商家违规手段
执法机关对校园周边的店铺进行了反复的清理,不过遗憾的是,仍有部分商家使用“隐匿柜台”以及“暂时缺货”等策略来躲避监管。更有过之的是,他们甚至把“单次可抽500口”作为宣传点来诱导未成年人。店主坦率地指出,水果香味的烟弹因为其口感爽朗且难以察觉,颇受年轻人喜爱。不过,为了谋取私利,他们不顾一切地冒险,对年轻人的健康毫不在意。
健康危机重重
市面上销售的果味电子烟,尼古丁含量大多介于2%至5%之间,有些产品的尼古丁含量甚至更高。许多青少年在初次尝试电子烟时,觉得吐烟圈的样子很酷,却未意识到这可能导致他们逐渐成为传统烟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辨识能力不够强,容易被电子烟的“果味”、“无害”和“便捷”等特点所吸引,从而对健康和安全的认识相对较弱。
监管处罚实例
2021年,玉泉区一家电子烟店铺因向未成年人出售烟弹,遭到了2000元的罚款,并且非法所得被没收。这成为了全市首个此类事件。这一事件彰显了监管部门严厉打击此类违规行为的坚定态度。然而,电子烟销售市场的混乱局面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这表明监管工作还需进一步强化和优化。
众多青少年不幸遭遇了电子烟的消极影响,大家对如何更高效地遏制未成年人接触和吸食电子烟展开了讨论。我们热切期待大家的观点和反馈,同时,恳请大家慷慨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以便让更多的人关注并重视这一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