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迎最密集治理期,多部门叫停,线下售卖乱象丛生
电子烟外表看似普通零食,但其关键信息却深藏不露,这使得市场监管工作遇到了挑战。那么,这种电子烟究竟在悄无声息中伤害了哪些人群
网购监管成效有限
京东虽已屏蔽电子烟相关词汇,并与监管方紧密配合,力求营造安全的购物氛围,然而实际效果尚不尽如人意。11月10日,北青报记者进行了实际测试,发现尽管搜索“电子烟”等关键词无法找到相关商品,但若改用“加热不燃烧”等词汇,却能发现一些产品。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些销售相关产品的店铺依旧能够正常进行交易。在闲鱼这个购物平台上,即便输入的是某个特定品牌的名称,也能搜索到相关的商品信息,由此可见,网络购物的监管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些电商平台表面上有所反应,但背后提供的货源让网购电子烟难以有效监管,监管工作遭遇了不少困难,消费者可以轻易规避监管买到产品,所以,现在应当揭开监管成果的假象。
线下门店虚假宣传
通州的电子烟店,大多数都挂着“戒烟”的招牌来吸引顾客。店员们还会分享他们自己的戒烟经历,试图以此“引导”顾客,宣称使用电子烟后就不会再想抽传统香烟。但事实上,电子烟里仍含有尼古丁。那些有戒烟经历的市民认为,所谓的“逐渐减少吸烟频率”实际上只是吸食速度的改变,并没有真正达到戒烟的效果。
名为“戒烟”,实则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这种不实的广告何时能够停止?切莫让消费者被所谓的“戒烟神器”所迷惑。
面向群体问题突出
电子烟的潜在消费者群体中存在不少问题,许多青少年因好奇而尝试吸食。在小超市和便利店,常常缺少“禁止18岁以下未成年人购买”的提醒标志。而且,一些一次性电子烟的包装上也没有这样的提示。更有甚者,警示语竟然是英文的,这让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这些产品。
商家没有尽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就像在未成年人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监管部门急需重视此事,以免对我们国家的未来造成伤害。
包装隐蔽性极强
电子烟的包装上鲜少出现“烟”字,产品说明中一般只提及“本品”等字眼。这些包装设计得既精巧又色彩丰富,让人误以为它们是零食或文具,许多成年人可能会将其误判。再者,在食杂店中的摆放方式也容易让人忽视它们的真实属性。
这种包装手法极其隐秘,给监管机构与消费者辨识增加了不少难度,就好比市场里潜藏着不易察觉的“隐形杀手”,只有那些目光锐利的监管人员才能将其发现。
社会危害不容小觑
未成年人因好奇而尝试吸食电子烟,极易成瘾,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此类误导性宣传不仅耗费了消费者的金钱,还干扰了他们戒烟的努力。电子烟的隐蔽包装使得监管工作更加复杂,进而导致其在市场上无序地蔓延。
这些危害不容忽视,我们亟需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未成年群体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监管难题亟待解决
电商平台监管必须严格执行,必须完善关键词筛选系统,防止商家钻空子。对于虚假宣传,必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商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商家向未成年人销售商品的行为,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并加强商品包装和标识的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平台和商家都要负起责任,别让电子烟危害社会。
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提升监管效能,全面根除电子烟所带来的潜在危害。赶紧行动起来,点个赞,转发分享,并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