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禁不止!电子烟线上交易侵害未成年人健康,监管亟需加强
原以为“网络禁售令”能够使电子烟远离网络渠道,然而现实却是商家千方百计规避审查,仍旧大肆进行销售,甚至将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这实在令人感到非常气愤!
隐蔽售卖手段
在电商平台搜索“电子烟”时,会出现“绿网计划”的提醒,给人一种监管很严的印象。然而,商家却通过使用模糊的词汇来规避审查,比如搜索“悦刻5代”、“戒烟套”等关键词,就能发现大量销售电子烟的店铺。在社交平台如探探、虎扑等,卖家会在个人主页中暗示有货。此外,他们还会组建群聊,交流线上交易信息,使得交易过程非常隐蔽。
这种隐秘的贩卖方式使得监管工作变得异常困难。监管人员无法逐一审查那些模糊不清的关键词,而且群聊中的信息也难以被察觉。因此,许多电子烟产品得以在缺乏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流入市场,进而加剧了市场的混乱。
社交平台乱象
探探、虎扑、豆瓣等社交平台上,电子烟销售信息随处可见。卖家通常在个人主页中暗指销售,交易方式依赖微信转账完成。比如在Soul平台上,卖家表示由于平台对收款码的监管,他们只能使用微信支付,这导致交易过程脱离了平台的监管,从而存在资金安全的风险。
社交平台原本是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但如今却变成了电子烟非法销售的热点。许多用户在浏览社交内容时,可能不经意间接触到这些信息,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很容易受到误导。此外,微信交易由于缺乏监管,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纠纷,买家往往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年龄门槛虚设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实施了“线上禁售令”。然而,当记者假扮成买家进行咨询时,却发现所谓的“年龄门槛”并未发挥效用。更有甚者,卖家竟然提出利用年龄上的优势在学校进行销售,这种行为严重威胁到了未成年人的利益,使得原本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监管措施变得徒劳无功。
卖家只顾追求利润,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毫不在意,这种做法极其令人愤慨。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都还未完全发育,电子烟对他们健康的损害尤为严重。监管的不到位,给了那些不良卖家可乘之机,他们得以在市场上继续进行非法交易。
团队规模特点
现在,电子烟的线上交易已经形成了团队化和规模化的趋势。一些卖家会指导销售途径,比如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悄悄进行销售,通过视频和图片来规避审查,甚至还会向买家发送小视频作为参考。销售背后存在一个隐蔽的网络,通过层层加价来赚取差价。
团队协作和扩大规模的销售模式使得电子烟的流通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和难以察觉。这些团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推广产品,从而为未成年人接触电子烟提供了更多机会。此外,层层赚取差价的现象使得电子烟的品质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监管政策困境
自201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相关监管政策,禁止网络销售电子烟产品,但现实情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电子烟”的具体定义以及相关下架操作的具体要求;其次,法律责任的规定尚不清晰,对于平台的责任界定也不明确,这导致对平台的管理主要依靠软性约束。
监管政策中存在缺陷,这给了商家可乘之机。因此,清晰界定“电子烟”的概念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精确地将违规产品从架上撤下。另外,由于平台责任界定不清晰,它们对违规销售的打击力度不足,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电子烟在网上的销售。
法律认定空缺
微信交易及朋友圈中电子烟的销售,法律尚未形成统一的判定标准。若频繁大量发布销售信息,一旦产生纠纷,可能会被视为经营者,但需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这种情况使得监管和处罚工作面临一定的挑战。
法律上的漏洞使得众多商家抱有侥幸心理,仍旧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从事电子烟交易。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使得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护。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可能因法律界定模糊而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你如何看待电子烟网络非法销售的处理方法?期待大家给予支持,转发这篇文章,共同关注这一关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