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烟日:我国3亿烟民现状及电子烟戒烟情况调查
今天是国际无烟日,我国吸烟者众多,达到了三亿之巨,每年都有百万生命因吸烟而消逝。电子烟号称能辅助戒烟,然而潜在风险不少,事实真相究竟怎样?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番。
严峻烟害现状
我国吸烟者众多,这一数字高达三亿,让人震惊不已。每年约有百万民众因烟草去世,换句话说,几乎每天都有近三千人因烟草问题而离开人世。这些令人震惊的数据,强烈地警示我们烟草危害的严重性。
《健康中国倡议(2019-2030)》提出了将吸烟率控制在20%以下的目标,但截至目前,我们与这一目标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为实现这一目标,戒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电子烟情况调查
近期,我国疾控中心的周报公布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范围遍及全国18个省份,共有140400人参与了调查。经过筛选,最终用于分析的数据来自于99092位受访者。研究对比了2018年和2020年国内戒烟者的戒烟方法,结果显示,使用电子烟戒烟的人数有所减少。在这四种戒烟手段中,包括药物、电话咨询服务、电子烟和无辅助戒烟,电子烟的使用者数量正逐渐下降。
尽管在15至24岁这个年龄段里,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年轻戒烟者,即26.3%,选择了电子烟作为戒烟手段,这个比例在所有年龄段中是最高的,但这同时也表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可能认为电子烟对于戒烟有帮助,因此他们更愿意尝试这种方法。
电子烟危害本质
众多证据表明,电子烟并不能帮助吸烟者成功戒烟,反而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明确指出,电子烟存在安全隐患,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尼古丁是电子烟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使用时暴露量和摄入速度的多少,使得电子烟同样具有很高的成瘾性。
青少年群体深受电子烟危害,其影响尤为显著。这种产品不仅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还可能让他们转向传统香烟。许多青少年因为觉得电子烟时尚、新颖而尝试,却往往难以戒除。
法规管理举措
为了整顿电子烟市场的秩序,我国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在2022年5月颁布了《电子烟警语标识规定》。这项规定明确要求,电子烟及其销售包装、内包装、标志以及产品说明书中,均不得包含任何可能误导或诱导消费者的语言。这些描述涉及“保健”功能,“疗效”表现,“安全”属性,“环保”特点,“低危害”级别,“减害”效果,“戒烟”帮助,“替代”作用,“高品质”标准,“性能提升”优势以及“不伤身”的保障等。
本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消费者被虚假广告所误导,保证大家能够真实地知晓电子烟的真实情况,减少对电子烟的错误理解。
专业支持上升
中国疾控中心的周报显示,与2018年相比,2020年选择药物和热线咨询戒烟的人数有所增加。具体分析,药物的使用率从2018年的4.6%增长到了2020年的5.5%,同时,咨询和戒烟热线服务的使用率也从2018年的3.2%提升到了2020年的7.5%。
这一现象表明,公众对戒烟专业支持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增强,他们更倾向于放弃那些没有效果的戒烟方法,同时也不再轻易信任电子烟等可能并不有效的戒烟途径。
认知不足待解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专科分会烟草病学组在论文中指出,电子烟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用户基数也在不断上升,但不论是电子烟的消费者、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抑或是普通民众,对电子烟可能引发的健康隐患的了解尚不全面。
很多人对电子烟的潜在风险认识不够,以为它比传统香烟的危害要小。这种错误的想法使得电子烟在市场上依然很受欢迎。因此,急需广泛传播有关电子烟危害的必要知识。
你是否留意到,近期有人试图借助电子烟来戒烟?他们这样做,是因为相信电子烟能够帮助戒烟,还是受到其他动机的影响?你对此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以便让更多人了解电子烟的真实状况。